汇返佣:关税迷雾中的降息困局:美联储内部分歧迎来通胀数据大考

一场关于关税与通胀的认知裂痕,正将美联储推向十年来最尖锐的政策分歧时刻。

“多数成员认为适度降息在今年某个时点合适”,“少数成员坚持不应改变政策”,“部分成员暗示7月即可行动”——在最新公布的6月会议纪要中,这三种表述如同三把标尺,丈量出美联储内部难以弥合的观念鸿沟15。

当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遭遇联储官员的经济模型,降息时机的判断演变成一场关于通胀传导机制的信仰之争。


01 分歧图谱:三大阵营的角力

会议纪要揭示的利率路径分歧,已形成泾渭分明的三大阵营:

  • 即刻行动派:以理事沃勒和鲍曼为代表,主张若通胀可控,7月30日会议即可启动降息。他们认定关税只会引发一次性价格冲击,不具持续性48。
  • 耐心观望派(主流阵营):认为年内降息合适但排除7月,主张等待更多数据验证通胀趋势。这一阵营占比最高,但要求看到“疲软的劳动力市场或温和通胀”作为降息前提410。
  • 鹰派坚守派:7名官员坚持2025年不应降息,警告通胀仍远高于2%目标,过早宽松可能重燃价格压力57。

点阵图量化了裂痕:19名官员中,10人预测降息两次,7人预测零次,2人预测一次降息——这种离散度创下2022年加息周期以来之最5。

02 分歧根源:关税传导的认知之战

所有争论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变量:关税究竟会否推高通胀?

在会议室内,经济学家们对同一现象给出截然相反的解读:

  • “暂时派”逻辑:企业可通过压缩利润、调整供应链(如墨西哥近岸外包)或使用关税前囤积的库存缓冲成本,使终端涨价有限且短暂18。
    里士满联储主席巴尔金提供了关键证据:全国零售商反馈5月售价反映的是2月采购库存,真正关税传导需待7-8月数据显现2。
  • “持久派”警告:若物价上涨超预期且持续,可能动摇长期通胀预期锚定。尤其当中东地缘风险推高油价、弱势群体对价格敏感度上升时,通胀更易自我强化57。

这种认知差异因政策不确定性放大。纪要坦言,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宣布、推迟、取消和恢复似乎是随机的”,企业陷入决策瘫痪4。

03 数据验证:未来三个月的通胀审判

未来90天将成为美联储理论的试金石,三组数据将决定胜负:

  • 7月15日CPI数据:首份覆盖关税生效期(5月后进口品)的通胀报告,若环比涨幅突破0.4%,将强化“持久派”立场28。
  • PCE物价指数:美联储更关注的通胀指标,当前同比2.6%。若核心PCE连续两月加速,可能扼杀9月降息可能15。
  • 薪资-通胀螺旋信号:中低收入群体已转向低价商品,对价格敏感度提升。若必需消费品价格普涨触发工资追赶需求,将验证最严峻的通胀场景57。

高盛经济学家大卫·梅里克对此给出明确押注:基于关税影响低于预期、其他通缩因素更强,9月降息概率“略高于50%”,并预期9、10、12月三连降910。

04 鲍威尔的钢丝绳:战术灵活性与中间路线

身处风暴中心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正试图在分歧中开辟第三条道路:

  • 降低降息门槛:暗示不再需要“明显经济恶化”,只需“温和通胀或疲软就业”即可行动,为夏末降息铺路2。
  • 重定义政策框架:将潜在降息描述为“恢复因关税风险暂停的进程”,暗示当前利率是临时性防御措施24。
  • 压缩降息空间预期:多次提示利率“可能接近中性水平”,暗示未来降息幅度有限——这与高盛终端利率预期从3.5%下调至3%形成微妙反差49。

这种策略既为数据依赖留足弹性,也避免在特朗普政治压力(公开呼吁降息至1%)下丧失央行独立性3。


05 长期阴影:零利率下限的幽灵

当官员们为短期政策争执时,一份纽约联储研究报告投下更深远忧虑:未来七年内,美联储基准利率再次触及零的概率仍有9% 36。

这一预测来自美联储“三把手”威廉姆斯领衔的团队,直指美国经济面临的中长期脆弱性。利率衍生品市场暗示,在财政赤字膨胀、生产率增长疲软背景下,ZLB(零利率下限)风险并未远离6。


结语:数据终局与市场博弈

7月会议大概率成为“观望哨”,真正的政策拐点将在9月降临910。当最后一批关税前库存耗尽、企业延期支付窗口关闭,通胀传导的真实面目将无处遁形。

历史经验表明,当共识分裂达到当前程度,经济数据的微小波动都可能触发政策的剧烈转向。 对市场而言,这场分歧本身已传递关键信号:美联储从“抗通胀”向“防衰退”的轴心正在悄然转动,只是转动的速度与幅度,仍需穿越未来三个月的通胀迷雾方能确定。

当19名官员在会议室争论不休时,全球资本市场正屏息等待——不是等待某份会议声明,而是等待经济本身对关税实验的最终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