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返佣: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在即,科技创新与消费成新靶点

从基建到AI,从钢筋水泥到算力算法,中国政策性金融工具首次将科技创新与消费基础设施纳入核心支持范围。

6月初,湖北荆州发改委会议室座无虚席。工作人员全神贯注记录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申报要点,项目谋划的倒计时已然开启3。类似场景同时在河南焦作、浙江湖州、广东佛山等地上演,各地政府官员与银行专家共同研读政策细节,争抢新一轮政策红利。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轮廓正逐渐清晰。国家发改委明确表态力争6月底前设立该工具,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

与前两轮相比,此轮工具首次将科技创新置于首位,同时纳入消费基础设施领域,成为应对当前经济挑战的政策创新。


01 政策加速:稳增长工具包再添利器

政策性金融工具并非全新概念。中国曾有过两轮成功实践:2015-2017年“专项建设债券”投放约2万亿元,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7400亿元16。这些工具在专项债缺位时期,承担了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的重任。

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明确其使命为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710。短短三日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宣布力争6月底前设立该工具。

各地政府闻风而动。5月中旬以来,湖北荆州、河南焦作、浙江湖州、广东佛山等二十余地密集召开政策宣讲会与项目对接会38。焦作市解放区的会议名称直指核心——2025年政策性金融工具基金政策解读会。

6月底成为关键时间节点。这不仅源于发改委的明确表态,也与当前经济基本面稳健相关1。5月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长13.0%,出口指标保持强劲,为新工具落地创造了有利窗口期。

02 投向革新:从传统基建到科技消费双轮驱动

新型工具的“新”首先体现在投向领域的重大转变。从各地政策解读会透露的信息看,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成为四大新靶点。

湖州市商务局的工作部署会明确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放在重点项目摸排的前两位1。这与2025年两会重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方向一致2。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扩大5G规模化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成为资金支持的主要方向。

消费基础设施首次纳入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范围,突破传统基建边界。我国人均服务消费较疫情前趋势缺口达1923元/人,优质服务供给不足是重要原因12。新型工具可能支持文旅消费载体、数字消费基建、停车位及充电设施建设等领域。

传统基建并未退出舞台。水利工程因在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显著社会效益,仍是重要投向1。陕西省宝鸡市水利局专门召开政策解读会,要求建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储备库动态管理机制。

“新型工具在投向上更加侧重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等重点领域”,民生证券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陶川指出,“这构成了与前两轮工具的最大不同”。

03 运作机理:基金模式与杠杆效应的政策智慧

新型工具延续“基金注资”的核心运作模式。从荆州、焦作等地的培训会透露,该工具将通过基金形式注入项目,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3。这与2015年和2022年的运作机制一脉相承3。

具体操作上,政策性银行将成立特殊目的实体(SPV),通过股权投资或股东借款方式注入资本金。其特点鲜明:不参与日常管理,不新增隐性债务,约定期限退出3。根据历史经验,资金注入比例不超过项目全部资本金的50%

多重配套政策协同发力。央行可能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为政策性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49。5月7日央行宣布将PSL利率从2.25%降至2%,被市场视为重要信号9。银河证券章俊认为:“PSL有望重启扩张,成为央行为政策性银行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的工具”。

中央财政贴息支持同样关键。2015年专项建设基金中,中央财政曾按债券利率的90%贴息,大幅降低资金成本4。这种“财政+货币”协同模式可能重现。

杠杆效应是核心优势。2022年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带动银行授信超3.5万亿元,撬动比例近1:536。陶川测算,此次5000亿元规模的新工具有望带动6万亿-6.5万亿元有效投资,相当于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2%。

04 地方行动:项目储备大战全面打响

项目申报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各地政府深谙“项目等资金”之道,争分夺秒展开项目储备大战3。湖北省荆州市提出“紧扣重点支持领域,统筹谋划新建、在建项目,做实做细前期工作”。

新兴产业成为布局重点。广东梅州要求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精准谋划项目5。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则聚焦工业、文旅、农业、城市建设四大板块,系统梳理申报项目清单。

项目储备呈现区域特色。湖南省常德市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深度合作,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通绿色通道8。河南三门峡市开发区则瞄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八大领域”,精心谋划高质量项目。

申报效率至关重要。参考2022年经验,政策性金融工具从提出到首笔投放仅用时不到一个月8。首批3000亿元额度从提出到完成发行仅用2个月8。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杨萍建议:“按照‘一个项目一个方案’要求,提前做好征地拆迁、采购备货等工作”。

05 战略意义:破解投资困局的政策创新

新型工具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的精准施策。面对4月以来美国关税政策压力,浙商证券廖博预计可能推出类似出口买方信贷的工具,定向支持外贸企业49。这种创新设计将扩大进口商融资渠道,缓解外部需求冲击。

填补地方财政缺口成为现实选择。截至5月末,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虽略优于去年同期,但仍显著慢于2022、2023年水平8。陶川指出:“工具所具备的破除资本金约束、撬动配套融资等属性,正好能够有效解决地方财政‘紧平衡’下的投资意愿不足等问题”。

与传统财政工具相比,政策性金融工具具备独特优势:无需全国人大审批,可根据经济形势相机增加额度;财政负担小,由政策性银行自负盈亏;资金成本低,财政贴息降低融资成本。

东吴证券分析指出,政策性金融工具从其诞生之初即发挥着“准财政”工具职能,填补银行贷款不愿或无法进入的重点领域8。在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周期,这种工具创新成为拉动有效投资的理性选择。


从荆州项目培训室的专注面庞,到湖州商务局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列为摸排重点的会议纪要,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正加速从政策文本走向项目现场。

5000亿元规模的新工具预计撬动超过6万亿元投资,投向从传统水利工程延伸至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文旅消费新场景58。浙江一家智能驾驶企业负责人看着手中的项目申报材料感叹:“资本金到位后,我们的自动驾驶测试场建设周期能缩短一半”。

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创新史,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轨迹。当最新一批资金注入科技创新与消费基础设施项目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正在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