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返佣:欧洲6月汽车销量创10个月最大跌幅,电动车增长持续放缓

欧洲大陆的汽车展厅客流稀少,消费者紧捂钱包,新车销量下滑曲线勾勒出市场转型阵痛与经济不确定性的双重阴影。

汇返佣分析:欧洲汽车市场遭遇近一年来最严峻的寒冬。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 最新数据,6月新车注册量下降5.1%至124万辆,创下自去年8月以来最大月度跌幅。

尽管电动汽车需求仍在增长,但增速已降至今年最低水平,仅为14%。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谨慎态度成为抑制购车需求的主要因素。

ACEA在声明中直言不讳:“消费者显然仍持谨慎态度,更强有力的需求刺激措施仍将是加速转型的关键要素。”这一警告反映出汽车行业面临的多重压力。


01 市场分化,德国领跌

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成为整体销量下滑的主要拖累。数据显示,德国6月新车注册量暴跌14%,上半年累计下降4.7%。

意大利和法国市场同样承压,6月销量分别下滑17%和6.7%。这三大市场的集体疲软反映出经济不确定性正在抑制消费者的购车需求

然而英国市场却实现逆势上扬,6月销量增长6.7%。这一亮眼表现主要得益于英国政府重新推出最高3750英镑(约5100美元)的电动车购置补贴政策。

英国政府还宣布投资6300万英镑在全英住宅及物流集散地新建充电桩,并推出总额达25亿英镑的计划,协助汽车制造商向零排放汽车生产转型。

02 电动车增长放缓,插混成亮点

在整体市场下滑的背景下,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出现明显分化。纯电动汽车增速降至14%,创下今年最低水平,与去年同期的迅猛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却成为少数亮点之一。6月,欧洲插电混动车型注册量激增38%,显示出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结合电动驾驶和燃油发动机的车型。

在欧盟内部,6月电池电动车(BEV)销量增长7.8%,混合动力车(HEV)增长6.1%,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则实现42%的大幅增长。三类电动化车辆合计占据欧盟乘用车注册量的59.8%,高于去年同期的50%。

欧洲各国的电动车普及率仍不均衡,反映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政策的显著差异。这种不平衡发展也为跨国车企的产品布局带来挑战。

03 特斯拉困境,中国品牌崛起

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在欧洲市场持续遇冷。6月,特斯拉在欧洲地区新车注册量同比下降22.9%至34,781辆,这是其连续第六个月销量下滑。

在欧盟地区,情况更为严峻——特斯拉注册量暴跌39.5%至20,349辆。连续六个月的暴跌(1月下降50%,2月下降47%,3月下降36%,4月下降53%,5月下降40.5%)使特斯拉市场份额萎缩至2.8%。

与特斯拉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未被ACEA单独列出的品牌(主要包括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市场份额翻倍增长至4.5%

在德国,特斯拉6月销量锐减60%,上半年累计下降58.2%。而中国比亚迪同期销量增长三倍,2025年前六个月累计销量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五倍。

04 车企策略调整,行业困境重重

面对市场变化,欧洲汽车制造商纷纷调整电动化战略。沃尔沃宣布放弃2030年只销售电动汽车的计划,现在表示到2030年轻度混合动力车型将占到总销量的10%。

奥迪和奔驰也延长了燃油车服役计划,放弃原先设定的全面电动化目标。这种战略撤退反映出传统车企对市场现实的妥协。

汽车制造商正面临多重挑战:在中国市场失去份额和定价权;在美国面临25%的进口关税威胁;在国内则遭遇需求疲软和转型成本压力。

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OPmobility SE指出,由于需求疲软,许多汽车制造商转回内燃机汽车的开发计划,导致电动汽车产能严重过剩。欧美汽车制造商目前生产电动汽车的水平比最初预期低40%到45%。

05 市场前景与消费者挑战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已下调2025年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预测,从27%降至21%。这一调整反映出行业对电动化转型速度的重新评估。

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价格及充电便利性的担忧仍是制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补贴,欧洲电动汽车平均售价约为6.5万欧元,几乎是燃油车的两倍

ACEA总干事在声明中强调:“更强有力的需求刺激措施仍是加速转型的关键要素。”这一呼吁指向政府在市场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行业分析师Ben Nelmes指出:“虽然司机们渴望更清洁、更便宜的汽车,但充满活力的新品牌正在加紧填补一些行动迟缓的老牌企业留下的空白。”

混合动力车型在5月首次超越纯汽油车,占据34.1%的市场份额,成为欧洲消费者的首选。这一趋势表明消费者在环保与实用之间寻找平衡点。


欧洲汽车制造商正站在十字路口。沃尔沃放弃2030年纯电动目标,奥迪和奔驰延长燃油车计划,这些战略撤退映射出市场现实的残酷。

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价格门槛过高、消费者信心疲软——这些因素交织成阻碍电动化转型的复杂网络。当欧洲电动车平均售价6.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1万元)的数字摆在面前,普通家庭望而却步的反应也就不难理解。

汽车行业的未来图景正在重构。那些能够平衡电动雄心与市场现实,在价格、续航和政策之间找到微妙平衡点的制造商,或将在欧洲市场新一轮洗牌中赢得先机。